连云港市城市切换 

欢迎您访问我们的官方网站!本站热门关键词:深圳电子展  上海电子展  成都电子展  中国电子信息博览会 世界机器人大会 服务贸易交易会

站内搜索

四川:沧海桑田见证工业强省之路

一百年,风雨征程、砥砺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四川工业经济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工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综合实力显著增强,生产运营充满生机活力,整体素质和发展韧性越来越强,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整体性、历史性腾飞。

从一穷二白到工业大省,总量不断迈上新台阶

旧中国的四川工业基础十分薄弱,建国初期全省工业增加值不足2.5亿元。经历“一化三改”“4个五年计划”和“三线建设”的不懈努力,1978年工业增加值总量达到59.4亿元。改革开放后快速发展,1984年首次超过100亿元,1994年超过500亿元,1997年超过1000亿元。1999年,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四川工业进入高速增长时期,2009年工业增加值首次超过5000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工业战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主线,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加快推进先进制造强省建设,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成效。2013年全省工业增加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2020年达到13428.7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371倍,其中制造业增加值10746.8亿元。1952年以来,全省工业增加值年均保持两位数增长,总量占到全国的4.3%,比1952年提高2.1个百分点。

从“三白”手工作坊到现代工业体系,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

旧中国,四川工业主要特点是“三白”(白糖、白纸、白盐)手工作坊。新中国成立初期,四川工业生产以生活资料为主,纺织、食品、缝纫等轻工业产值占总产值的八成左右,装备、能源、化工等重化工业发展不足,产业结构层次和技术水平较低。到1978年,逐步形成以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纺织皮革、化学和冶金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比重在八成左右,重化工业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后,全省工业持续调整优化结构,先后提出“8+5工程”“小巨人计划”“7+3优势产业”“七大优势产业”“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等重点发展方向,初步形成了涵盖工业41个行业大类、体系较为完备、技术装备水平大幅提升的现代工业体系。“十三五”以来,省委、省政府立足四川工业发展基础,聚焦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变革,加快构建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和数字经济为引领的“5+1”现代工业体系,大力推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和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四川工业在规模总量、产业结构、现代化水平等方面都跃上新的台阶。2020年,全省五大支柱产业(含软件)营业收入4.26万亿元,占工业比重达80%,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含软件)营业收入达1.27万亿元,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先进材料、能源化工产业正向万亿级迈进。高技术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873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营收19.3%。

从模仿跟随到自主创新,工业内生动力持续增强

建国初期,四川工业技术装备水平较为落后,随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指引下,四川工业企业不断加大研发投入,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工业发展动力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自主创新能力有了大幅提升。“十三五”以来,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0.8%,2019年规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达387.9亿元,投入强度0.88%,其中高技术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1.75%、装备制造业投入强度1.26%,工业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比重由2015年的7.48%提高2019年的9.61%。在核技术、智能制造、轨道交通、工业大数据等领域加快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达13家,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达1208家,“华龙一号”核电装备、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C919大飞机关键部件、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氢燃料电池等一批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从传统生产到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竟相涌现

进入新世纪,面对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四川工业战线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大力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发展,两化深度融合进一步加快,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在不断提升,智能制造、精益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涌现。2020年,全省生产设备数字化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达到47.3%和50.1%,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5.6%,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水平居全国第10位;数字经济基础设施加快建设,已建成4G基站29.5万个,实现全省城乡全覆盖,建成5G基站3.7万个,成都超算中心建成运营,最高运算速度进入全球前十;工业互联网加快发展,已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先进材料等重点产业领域培育近40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企业上云”累计超20万户。“十三五”期间,全省数字经济产业规模增长至2019年的1.43万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8%,占全省GDP比重提高5.5个百分点。

从点状离散到集聚协调,产业布局不断调整优化

旧中国的四川工业主要零星分布于成都等中心城市和长江、沱江等流域部分沿江城市,大多数地区几乎没有工业,布局极不平衡。随着建国后“一五”计划、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大小三线建设和改革开放后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四川工业布局不断集中集聚、调整优化,实现从沿江向平原推进、从城市向郊区扩散、从盆底向盆周拓展,逐步形成以成都为中心,以宝成线和成渝线为主轴,以绵阳、德阳、泸州、宜宾、南充、达州、乐山等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的工业梯度布局,成都经济圈、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等五大区域竞相发展、各具特色,“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区制造业协同发展的区域工业发展新格局正加速构建。成都市工业增加值从1949年的0.3亿元突破到4000亿元,德阳、宜宾、绵阳等市工业增加值从几乎由零开始到迈向1000亿元大关,一大批工业大县加快涌现、快速崛起,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支点。产业集群加快发展,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达23家,成都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集群、成(都)德(阳)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成为全国重点培育的2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产业园区加快转型,全省产业园区达到190余个,工业在产业园区的集中度达到72%,通过对全省137家省级及以上产业园区开展亩均综合效益评价,规上工业企业的亩均营业收入达427.4万元、亩均税收14.3万元、人均营业收入144.4万元、单位能耗营业收入4.9万元、R&D投入强度1.5%。产业园区已成为四川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产业转型升级的“孵化器”、优化产业布局的“主抓手”。

从以内为主到高水平开放,融入新发展格局展现新气象

改革开放前,由于国内主要工业品供应短缺,加上对外开放环境还没形成,全省工业生产基本上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对外贸易规模较小、开放发展水平不高。改革开放以来,四川主要工业品产量成倍增长,质量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走出去”与“引进来”取得良好成绩、工业开放型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出口产品以劳动密集型加快向高技术产品转变,融入新发展格局步伐进一步加快。2020年,在川落户世界500强达到364家,其中境外世界500强累计达到250家;工业企业实现出口交货值5059.2亿元,增长17.7%;出口机电产品4082.4亿元,增长27.5%,占同期四川外贸出口总值的87.7%,其中集成电路970.2亿元、增长17.8%,笔记本电脑1116.8亿元、增长29%,平板电脑788.3亿元、增长49%;从成都始发的中欧班列首次在一个年度内突破1000列,达到1058列,同比增长75.6%。

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起点,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按照实施制造强国、网络强国的战略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以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深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着力提升现代工业体系能级,不断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制造强国贡献四川力量。

责任编辑:徐恒


    关键词:

    成都电子信息 成都电子展 四川工业

    你觉得这篇文章怎么样?

    00

    相关产品
      暂无资料
    相关信息
    • 常见问题
    • 展会中心
    • 展位咨询
    • 参展咨询
    • 在线留言
    • 13811553498工作时间:8:00 - 18:00